提起“读书郎”,很多家长脑海里会蹦出点读机、学生平板。但鲜有人追问:读书郎陈智勇是谁?公开资料里,他极少接受采访,百度百科也仅寥寥数行。综合工商注册、早期媒体报道与行业访谈,可以拼出一张更立体的画像:1970 年代生于广东中山,师范毕业后短暂任教,1999 年创办读书郎,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。低调、务实、技术控,是多数合作方对他的共同评价。

1998 年,陈智勇还在中山一所乡镇中学教物理。他发现学生回家没人辅导,成绩两极分化严重。“如果有一台机器能随时讲题,会不会减少掉队的孩子?”这个朴素念头,让他拉上两位电子厂工程师,用 3 万元启动资金做出之一台点读机原型。为了验证需求,他把机器背到镇里 5 所小学门口摆摊,家长围观、孩子试用,两天卖出 37 台。那一刻,他意识到:教育硬件不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“雪中送炭”。
2003 年,步步高、诺亚舟已占据一线城市,陈智勇却选择“农村包围城市”。他亲自跑遍 200 多个县城,把柜台塞进新华书店、文具店甚至杂货铺。“家长买酱油时顺手买台点读机”成为现实。2005 年,读书郎在三四线市场占有率达 62%,奠定现金流基础。
2012 年,iPad 席卷全球,同行忙着做“带键盘的学习本”。陈智勇拍板:直接上安卓,砍掉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接口,只做 9 英寸屏。内部争议极大,他却用数据说话——调研显示,学生 87% 的使用场景是家里沙发和床上,键盘使用率不足 5%。一年后,G 系列销量破百万台,证明减法比加法更有效。
2018 年,读书郎成立 AI 研究院,陈智勇提出“三不原则”:不追热点、不炫技术、不脱离教材。团队把 20 年积累的 3000 万道题目与 100 万小时教学视频拆解成知识点图谱,推出“诊-学-练-测”闭环。家长端数据显示,使用 AI 功能的学生平均提分 17.4 分,续费率提升至 78%。
在一次经销商大会上,他公开反对“爆款思维”:“教育产品生命周期至少 5 年,快不得。”读书郎每年只推 2-3 款新品,但每款都迭代 3 次以上。硬件毛利控制在 18% 以内,把利润让给渠道,换来忠诚度。同行笑他“保守”,他却用 24 年零亏损的成绩单回应。

面对“双减”与校内大屏普及,陈智勇在 2023 年内部信中写下三个关键词:内容订阅、校外托管、出海。内容订阅瞄准 2000 万存量设备,年费 365 元即可解锁同步课与素质课;校外托管与社区书店合作,提供自习室+答疑服务;出海之一站选印尼,因为“教材版本少、英语需求大”。这些布局能否再造一个读书郎?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在流量至上的年代,陈智勇像一位逆行者:不追直播、不炒概念,把资源砸进教研与渠道。短期看,声量输给互联网巨头;长期看,家长为效果买单,而非为营销买单。当教育回归本质,低调反而成了最锋利的竞争壁垒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