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一次看到“四遍八步”时,我也以为只是又一套花哨的阅读流程。真正按图索骥后才发现,它把“读”拆成了四次循环、八个动作,每一次循环都解决一个核心问题:

别急着翻正文,先完成“三看一听”:
个人经验:如果一本书在前五分钟不能让我产生“这能解决我当下某个问题”的兴奋感,我会果断放弃。时间才是最贵的沉没成本。
把书摊在桌面,准备三种颜色的便签:
速读时只干一件事:找“论点—论据—论证”。遇到故事、案例先跳过,用红笔在页边画竖线提醒自己“此处有案例”。平均一本二十万字的书,半小时就能拉出骨架。
把第二遍留下的便签全部撕下,按颜色归类,重新贴到A4纸上,形成“论点云”。接下来做三件事:

这一步最耗时,却也是把“作者的知识”变“我的知识”的唯一通道。我通常会把A4纸拍照存入Notion,打上“#待验证”标签,三个月后回顾,看看哪些论点被自己亲手推翻。
很多人读完书就束之高阁,是因为缺少“触发器”。我的做法是:
三个月后,你会发现真正内化的知识不超过全书20%,但这20%已经改变了你的行为轨迹。
Q:四遍八步是不是只适合非虚构?
A:小说也能用。之一遍看情节走向,第二遍标记人物弧光,第三遍改写关键对话,第四遍把喜欢的场景改编成短视频脚本。
Q:时间不够,能否压缩成两遍?
A:可以,但压缩的是动作,不是循环。把之一、二遍合并成“骨架速描”,第三、四遍合并成“场景实践”,效果会打七折,仍比囫囵吞枣强。

Q:电子书怎么贴便签?
A:用PDF Expert或MarginNote的批注功能,导出批注后打印成A4,再按颜色剪裁即可。
我用“四遍八步”读了12本书,平均每本耗时4.2小时,输出卡片笔记87张,落地行动23项。对比过去“从头到尾读完+划线”模式,记忆留存率从28%提升到63%,行动转化率从5%提升到19%。最意外的是,有三本书的论点被我彻底推翻,并写成公众号文章,单篇阅读量破万。阅读不再是消费,而成了生产力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