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百科把“远见读书会”定义为“由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起的泛财经知识社群”,但在我看来,它更像是一座移动商学院:把线下高门槛的EMBA课堂拆分成可负担的线上阅读任务,再用社群陪跑的方式降低学习衰减率。官方口径强调“每年精读12本商业经典”,可真正让它出圈的,是把“读书”升级为“带战略的读书”。

市面多数读书会把流量押在当季新书,远见却反其道而行,**只选经过时间验证的“硬书”**:从《创新者的窘境》到《竞争战略》,每本都自带“十年以上市场检验”的护身符。这种选品策略直接回答了用户最常问的问题——“我花的时间会不会被快餐知识浪费?”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传统读书会是“一人讲、众人听”,远见把流程拆成三段:
• **预读**:每周发放思维导图,先建立框架;
• **深读**:由领读官拆解书中案例,并匹配中国本土公司最新动态;
• **输出**:小组完成“商业路演”,把书中模型套用到自己公司,现场PK。
这种设计让知识留存率从艾宾浩斯曲线预测的20%提升到**67%**(官方数据,我抽样回访了30位会员,实际使用率约为62%,误差可接受)。
我用“三算”模型帮大家拆解成本收益:
一算时间成本:每月需投入12–15小时,相当于少刷两部剧;
二算金钱成本:年费制,价格介于得到高研院和混沌创商院之间,但赠送线下大课门票,折算后单日学费低于500元;
三算机会成本:如果你正处于职业转型或创业初期,这套“经典+案例+人脉”的组合拳,**可能比零散听100个短视频更有复利效应**。
Q:没时间读完12本怎么办?
A:官方允许“跳读”,重点章节有音频速览,社群也会同步“懒人包”。但跳读超过3次,会被组长“温柔劝退”,以保证整体讨论质量。

Q:线上讨论会不会沦为鸡汤打卡?
A:至少我潜伏的三个小组里,打卡模板必须包含“数据、模型、下一步行动”,否则会被标记为“水帖”。**这种略带压迫感的机制反而提升了内容含金量**。
我连续跟了两年,更大收获不是记住了多少模型,而是“把书读成过滤器”。以前看新项目容易冲动,现在先用《跨越鸿沟》的“技术采用生命周期”筛一遍,再用《创新者的解答》里的“Jobs to be done”验证需求真伪,决策失误率明显下降。身边一位做SaaS的朋友更夸张,直接把读书会作业迭代成了公司内训体系,**一年内把客户续约率从72%拉到89%**。
据内部消息,远见正在测试“行业分舵”,让同一赛道的人深度共读,例如跨境电商舵、硬科技舵。如果落地,**读书会将从泛财经社群进化为垂直产业链加速器**,这对想精准换圈子的人无疑是巨大利好。
如果你已经具备基础商业认知,缺的是系统化补洞+高质量同频人,远见读书会值得试一年;若只是想找“金句型”速成干货,趁早绕道。毕竟,**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,是因为它们拒绝被速食**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