奶奶爱读书是什么?它是一部由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创作的短篇童话,最早发表于《童话王国》杂志,后收录进《杨红樱童话全集》。故事用极简却温暖的笔触,刻画了一位年迈却求知若渴的老奶奶形象,被读者誉为“银发版的小豆豆”。

作品开篇就把人拉进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南方小院:葡萄藤下的竹椅上,七十岁的林奶奶捧着一本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老花镜滑到鼻尖。她读得如此入迷,以至于把锅里咕嘟咕嘟的绿豆汤煮成了“绿豆糊”。
随着情节推进,奶奶为了弄懂“为什么星星会眨眼”,竟跑去小学蹭自然课;为了搞清楚“电脑怎么上网”,又报名老年大学。作者用一连串轻喜剧桥段,让“读书”这件事在暮年迸发出少年般的莽撞与纯真。
杨红樱是谁?她是中国当代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,代表作《笑猫日记》全球销量逾8000万册。与多数作家不同,杨红樱在创作谈里透露,她写《奶奶爱读书》的初衷并非教育孩子,而是“写给未来的自己”——提醒自己即便白发苍苍,也要对世界保持提问的勇气。
这种“反向创作”视角,让作品跳出了“说教”窠臼,成为三代人都能会心一笑的“家庭童话”。
很多人问:故事里的奶奶到底在追求什么?

我的理解是,她在对抗一种更隐蔽的衰老——认知停滞。当同龄人把广场舞、麻将当作晚年全部,她却用书本搭建起一座“移动城堡”,把厨房、菜市场甚至医院候诊区都变成学习现场。
据《中国老年阅读白皮书》,65岁以上人群年均读书量已从2010年的3.2本增至2023年的7.8本。但数据背后仍有隐忧:
1. 超60%的老年读物集中在健康养生,科学人文类供给严重不足;
2. 公共图书馆适老化改造滞后,大字版、有声书资源缺口达70%。
《奶奶爱读书》像一枚温柔的钉子,刺破了“老年人只关心血压和保健品”的刻板印象。它提醒我们:当社会高呼“延迟退休”时,是否也该同步建设“延迟遗忘”的文化基础设施?
在亲子共读场景中,这本书常被用作“破冰工具”。一位深圳小学教师分享:她让学生记录“奶奶最想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”,结果收到“彩虹为什么是半圆形”“微信红包里的钱存在哪里”等可爱提问。祖孙共同查资料、做实验的过程,意外修复了因代沟而疏离的家庭关系。
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它让“读书”从个体行为升级为家庭仪式——就像故事里奶奶坚持每周三的“家庭朗读夜”,连邻居家的流浪猫都会准时蹲守窗边。
或许,《奶奶爱读书》最动人的不是情节,而是它预设了一种可能:当我们谈论“书香社会”时,白发与童颜可以站在同一排书架前,各自发光,彼此映照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