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什么情感_诗人为何如此悲痛

新网编辑 21 2025-09-25 13:00:01

“但悲不见九州同”到底在悲什么?

“但悲不见九州同”出自南宋陆游《示儿》。诗人临终前唯一放不下的,是**国家尚未统一**。这里的“九州”指代整个中原大地,“同”意味着金瓯无缺、山河一统。陆游悲的不是个人生死,而是**在有生之年看不到失地收复、江山重归一体**。这种悲痛超越了私情,是一种**对国家命运的终极牵挂**。 ---

历史背景:靖康之耻与南宋偏安

  • 1127年,金兵攻破汴京,徽钦二帝被俘,史称“靖康之耻”。
  • 赵构南渡建立南宋,淮河以北尽陷敌手。
  • 陆游生于1125年,亲历国破,一生力主北伐,却屡遭主和派打压。
在这样的时代阴影下,“九州同”成了**整整一代士大夫的精神图腾**。陆游的悲,其实是**时代之悲的浓缩**。 ---

诗句里的三重情感层次

**1. 家国之痛** “死去元知万事空”,诗人本已看淡生死,却“但悲不见九州同”。**生死之外,仍有更大的重量**,那就是山河分裂。 **2. 个人无力感** 陆游从军南郑、献策朝廷,却屡屡碰壁。临终之际,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“王师北定”。**英雄迟暮,壮志犹在,却再无用武之地**。 **3. 精神遗嘱** 整首诗是写给儿子的,也是写给后世所有读它的人。诗人用最后一口气叮嘱:**“家祭无忘告乃翁”**。这份悲痛被转化为一种**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**,提醒后来者勿忘统一之责。 ---

为何千年之后仍能击中人心?

自问:现代人远离战火,为何还会被这句诗刺痛? 自答:因为它触及了**人类最原始的共同体情感**。 **• 国土分裂之痛** 即使身处和平年代,人们对领土完整的敏感依旧写在基因里。 **• 理想未竟之憾**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“未完成的九州”——未实现的梦想、未兑现的承诺。 **• 代际传承之责** 陆游把遗憾交给孩子,我们又把哪些未竟之事留给下一代?这种**代际接力式的悲怆**,让诗句历久弥新。 ---

从SEO视角看:如何围绕这句诗做内容延伸?

**长尾词布局示例** - 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什么情感 - 陆游示儿九州同含义 - 南宋统一梦想破灭原因 **内容矩阵建议** 1. 历史向:用时间轴梳理靖康之变到崖山之战的脉络。 2. 文学向:对比辛弃疾、文天祥同主题诗词,形成“南宋爱国诗词宇宙”。 3. 情感向:采访00后大学生,记录他们对“国家统一”的朴素理解,制造代际对话。 **内链策略** 在“靖康之耻”段落插入站内文章《汴京沦陷全过程》,降低跳出率;在“精神遗嘱”处链接《古人如何立遗嘱》,提升页面停留时长。 ---

个人手记:我在洛阳古城墙下的片刻恍惚

去年深秋,我站在洛阳老城的残垣边,手机外放着濮存昕朗诵的《示儿》。当读到“但悲不见九州同”时,一位白发老者突然驻足,用浓重的开封口音跟着默念。那一刻我意识到:**这句诗不是书本上的考点,而是流动在民间的血脉**。 陆游的悲痛,被时间发酵成一种**更辽阔的温柔**——它提醒我们:所有看似宏大的叙事,最终都要落在一个普通人“想看到家门口的石桥不再分属两国”的微小愿望上。
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什么情感_诗人为何如此悲痛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上一篇:粘液质性格适合做什么工作_如何与粘液质相处
下一篇:心理学有用吗_心理学到底值不值得学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