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印象里,公文是“红头文件”“八股格式”,情感似乎被格式锁死。但我在十年机关笔杆子生涯中逐渐发现:**情感是公文的隐形血液**,只是它必须穿正装、走正步,不能手舞足蹈。一篇通报若能让受表扬者心里发热,一篇处分决定若能让违纪者额头出汗,这才是高阶表达。

同样是肯定成绩,写“该同志表现突出”只是温度计,写“该同志在疫情卡口连续奋战三十一天,嗓音沙哑仍耐心劝返群众”就有了体温。**动词和数字是情感暗码**,它们让抽象评价长出毛孔。
表彰通报的经典三段式:
- 先写“面对……的严峻形势”,营造压力;
- 再写“他主动请缨……”,突出选择;
- 最后写“带动全队提前完成……”,放大影响。
**压力—选择—影响的链条,其实就是情感蓄水池**,读者在逻辑推进中被情绪浸没。
请示结尾写“妥否,请批示”是标准语气;若写“此事关系数百户拆迁居民过冬取暖,恳请领导尽快审定”,**“恳请”二字让句号变成感叹号**。公文语气不是不能有起伏,而是起伏必须像心电图,有医学依据。
---自问:为什么有些公文一抒情就翻车?
自答:因为把“公文”当成了“散文”。
原场景:社区网格员深夜背独居老人就医

普通写法:
王×同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,体现了一名 *** 员的先进性。
情感写法:
凌晨两点,王×接到独居老人刘大爷的求助 *** ,立即冒雨赶到。楼道灯坏了,他借手机微光一步一停把老人背下六楼,裤脚滴着水说:“大爷,您抓紧我,咱们去医院。”**这句话后来成为社区“敲门行动”的动员口号**。
去年我统计了本单位五年内的表彰通报阅读率,发现带故事细节的文本平均转发量高出37%。**数据不会撒谎:情感不是公文的奢侈品,而是传播效率的刚需**。下次写材料,不妨先问自己:如果我是收件人,哪一句话会让我想把它折起来揣进兜里?找到那句话,就找到了公文的脉搏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