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如何表达爱_父亲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
13
2025-09-12
答案:因为它直接决定学生能否持续投入、能否在遇到困难时坚持。
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中,动机被细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,两者并非对立,而是像双螺旋一样交织。内在动机源自“我想学”,外在动机则来自“我得学”。**真正高效的课堂,是让外在动机逐步转化为内在动机的过程。**
---自我决定理论(SDT)提出,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:**自主、胜任、关联**。当课堂设计同时满足这三点,学习动机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
个人经验:我曾把一道枯燥的函数题包装成“奶茶店盈亏分析”,学生瞬间来了精神,这就是关联的力量。
---学生常把目标分成两类:
研究显示,**掌握取向的学生在失败后更愿意投入额外时间**,而表现取向的学生更容易逃避。教师可以通过反馈语言微调:把“你真聪明”换成“你找到了一种新 *** ”,就能悄悄把焦点从结果转向过程。
Keller的ARCS模型像一张“动机配方表”:
我曾用“一分钟破案”开场讲逻辑推理,学生注意力瞬间拉满;破案后再揭示“这就是今天学的三段论”,Relevance自然到位。
---自问:为什么学生明明有能力却不愿学?
自答:常见杀手有三:
一线观察:当我把“唯一解法”改成“至少两种思路”,学生交上来的草稿纸明显变厚。
数字化工具可以把上述理论“游戏化”:
但技术只是杠杆,**核心仍是教师对动机机制的理解**。没有理论支撑,再炫的动画也只是噪音。
---脑科学新发现显示,**多巴胺峰值出现在“预测误差”时刻**——当结果比预期好一点。这意味着教师应故意设计“惊喜”:一道看似超纲的题,其实用刚学的 *** 就能解。学生会在“我居然会”的惊喜中分泌多巴胺,下一次更愿意主动尝试。
此外,**“元动机”训练**正在兴起:教学生监控并调节自己的动机水平,就像教他们管理时间一样。当学生能说出“我现在需要降低表现焦虑,转向掌握目标”,动机管理就从教师任务变成了学生能力。
数据补充:2023年《Learning & Instruction》元分析指出,动机干预对低成绩学生的效应量高达0.72,远超常规教学改进的0.34。换句话说,**与其加班补课,不如先补动机**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