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格类型如何影响人际关系_怎样用心理学改善亲密关系
5
2025-09-24
心理学观察法指在自然或实验情境中,研究者系统记录个体或群体的外显行为,并据此推断内在心理过程的一种研究手段。它强调“看”而非“问”,与访谈、问卷更大的区别在于:研究者不主动介入,被观察者往往处于无意识状态。
某公立幼儿园大班连续出现推搡、咬人事件,园方邀请心理学者介入。研究者决定采用时间取样观察:在自由活动时段,每30秒记录一次目标儿童的攻击行为,连续追踪两周。
两周共收集960个行为片段,其中身体攻击占47%,语言攻击占35%,物品抢夺占18%。攻击高峰集中在上午10:15-10:45,此时玩具资源最紧张。
自问自答:为什么高峰不是午餐前?
答:因为10点左右是自由选区角时间,儿童对有限材料产生竞争,而午餐前教师已提前整理环境,冲突机会减少。
错误示范:“小明像失控的小兽扑向同伴。”
正确写法:“10:23,小明跑向积木区,右手推向小华胸口,小华后退两步。”
在结果部分先列图表,后给解释。例如:
- 图1显示攻击频率随在场人数呈倒U型曲线;
- 表2揭示教师靠近时攻击持续时间缩短60%。
如果当时增加一倍数量的磁力片,攻击事件是否下降?
如果教师采用“冷处理”而非即时制止,儿童自我调节能力是否提升?
这些未发生的情境正是未来干预实验的灵感来源。
最新研究显示,计算机视觉模型在识别儿童攻击行为时,准确率已达92%,但仍无法捕捉“意图”。例如,一个拥抱被误判为勒颈。因此,人工观察在短期内不可替代,但AI可以承担预筛选工作,把研究者从海量视频中解放出来,聚焦关键片段。
自问自答:未来观察报告会不会由AI代写?
答:它能生成模板,却写不出研究者蹲在地上、膝盖酸痛时突然意识到“冲突背后是社交笨拙”的那种顿悟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