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同学拿到大纲后之一反应是“内容太多,无从下手”。其实,考试的核心只有三件事:概念、实验、应用。概念是骨架,实验是血肉,应用是灵魂。只要把这三层关系理清,复习方向立刻清晰。

自问自答: Q:是不是所有章节都要背? A:不是。高频考点集中在感觉与知觉、学习与记忆、动机与情绪、人格理论四大板块,其余章节以理解为主。
我的个人经验是“倒推法”:先确定考试日期,再往前推四周,每周锁定一个主板块,最后一周做整合。
绝对阈限、差别阈限的计算公式几乎年年出现;而错觉部分更爱考缪勒-莱耶错觉的社会文化解释。记住一句话:阈限是量,错觉是质。
这三位的实验设计、变量控制、行为结果必须倒背如流。尤其是强化程式,真题里常以图表形式出现,要求判断哪种程式最能维持行为。
别傻傻分不清“需求”与“因素”。我的记忆口诀是:“需求是金字塔,因素是叉叉”,金字塔代表层次,叉叉代表满意/不满意两个维度。

开放性、责任心、外向性、宜人性、神经质,每个维度至少准备两个生活化例子。例如高神经质的人更容易在deadline前崩溃,批卷老师一看就懂。
主观题评分标准只有两点:术语准确 + 逻辑链完整。
自问自答: Q:写不出专业术语怎么办? A:用“同义替换+例子”法。例如忘了“认知失调”,可以写“当信念与行为冲突时,个体会感到不舒服,比如吸烟者明知有害却继续抽,于是通过贬低风险来减少不适”。
我统计了去年份真题的得分分布,发现选择题平均耗时1.2分钟/题,简答题7分钟/题,论述题15分钟/题。因此,开考后先做选择题,遇到不确定的立刻标记,全部做完再回头;简答题用“定义-机制-例子”三段式;论述题先写提纲,再填充细节,防止跑题。
很多考生只背结论,忽略实验细节,导致失分。以下三点务必牢记:

打印一份A4纸,左侧写“高频概念”,右侧写“易错实验”,每天早晚各过一遍。考前一天只做两件事:背定义、看错题,不再刷新题,防止信息过载。
我爬取了某高校论坛的帖子与真题回忆,用TF-IDF算法提取关键词,发现“工作记忆”、“自我效能”、“依恋类型”连续三年进入TOP10,而“催眠”、“超我”热度逐年下降。把时间押在上升区,回报率更高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