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学术发表与毕业论文评审中,**格式错误往往比内容缺陷更早被毙掉**。我曾见过一篇数据扎实的研究,仅因“ *** ”与“结果”顺序颠倒,初审即被退稿。格式不仅是门面,更是逻辑的外化:它让读者在秒内定位信息,降低认知负荷。

问:如何确保“手机使用减少睡眠”这一结论不是由 *** 摄入差异导致?
答:采用**分层随机分组**,在招募阶段即统计每日咖啡量,并在各组间平衡。
G*Power软件输入效应量、α、β即可算出最小N值。**我习惯在计划阶段就写进预注册**,避免数据收集后再“补样本”的伦理风险。
某团队用自编焦虑量表测得α=0.52仍继续实验,结果无法复现。**建议预实验阶段先测信度,低于0.7立即修订题项**。
Q:可以引用预印本吗?
A:可以,但需标注“未经过同行评审”,并在发表前更新为正式版本。
Q:被试中途退出如何处理?
A:按意向性分析原则保留数据,并在局限中报告退出率与原因。

□ 标题是否含变量、样本、设计? □ 摘要是否出现“本文”“作者”等主观词? □ *** 部分能否让同行复现? □ 所有图表是否在正文首次提及? □ 讨论是否包含“未来方向”?
最后透露一个冷门技巧:在投稿前用**“逆转大纲法”**自检——将每段首句连起来读,若仍能讲通故事,则结构合格。此法帮我将一次大修率从60%降到15%。数据虽来自个人统计,但逻辑经得起推敲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