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表达崇拜_崇拜一个人的高级文案
10
2025-09-17
很多人把百科全书当成工具书,只在查资料时翻几页。我却把它当成“慢读”的入口——**一页页啃,反而比刷短视频更能建立知识框架**。去年我用三个月通读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哲学卷》,更大的收获不是记住多少词条,而是学会把零散概念串成网。
Q1:这么厚,会不会浪费时间?
A:先定“主题阅读”范围。我只挑“认识论”“逻辑学”两块,每天读十页,三个月刚好完成。
Q2:词条枯燥,如何保持专注?
A:把每个词条当成“朋友圈故事”。比如读到“归纳问题”,我就想象休谟在群里发“明天太阳还会升起吗?”瞬间有趣。
Q3:读完就忘怎么办?
A:用“三层笔记法”——**原文摘录、个人转述、行动指令**,下文详述。
在“演绎推理”词条旁,我直接抄下:
“如果前提为真且推理形式有效,则结论必真。”
我把这句话写成:
“只要游戏规则对,哪怕起点荒诞,也能推出靠谱终点。”
立刻在备忘录写下:
“今晚用演绎法写一段产品文案:前提1.用户怕脱发;前提2.生姜被证有效;结论:用生姜洗发水。”
我建了一个“百科-写作”对照表,三列:
词条关键词 | 原文金句 | 可迁移场景
例如:
“奥卡姆剃刀” | “如无必要,勿增实体” | 删繁就简写标题
三个月后,这张表已积累两百多条,写公众号再也不缺“硬核梗”。
过去刷手机,总担心错过热点;读完哲学卷后,我发现**90%的“新观点”都能在百科找到原型**。信息焦虑被“历史早已有答案”的踏实感取代。
读得越多,我越敢“跳读”。**当知识框架搭稳后,80%的词条扫一眼就能归类**,剩下20%才值得深挖。这种“先厚后薄”的节奏,比逐字精读效率高十倍。
读完哲学卷共做笔记条,其中:
原文摘录:条;个人转述:条;行动指令:条
最终输出:12篇公众号、5条短视频脚本、1次线下分享。投入产出比远超预期。
如果你也想用百科全书“降维打击”碎片化阅读,不妨今晚就翻开离你最近的一卷,从之一个词条开始写三层笔记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