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游客逛完何园主厅后都会问:读书楼究竟藏在哪个角落?其实它位于何园东南隅,紧贴玉绣楼与船厅之间的回廊尽头。顺着青砖小径穿过月洞门,抬头便能看到一块斑驳的“读书楼”匾额。若从东门入园,只需沿水心亭折向南,五分钟脚程即可抵达。

何芷舠在光绪九年辞官归里后,深感“子弟不读书,富贵难长久”。于是他将一座原本用作账房的二层小楼彻底改造:楼下作藏书库,楼上辟为静室,四周加砌高墙,只留一扇小窗透光,意在隔绝尘嚣。这种“藏而不露”的设计,在江南园林里极为罕见,也体现了何家对教育的极度重视。
这些细节在晚清私家藏书楼中堪称前卫,甚至早于宁波天一阁的改良方案。
坊间传闻“何家三代进士皆出于此”,实则夸张。据《何氏族谱》载,真正在此苦读的只有何声灏一人,他后来中光绪甲午恩科进士。其余子弟多在南京钟山书院就读,读书楼更像家族“精神灯塔”——每逢子弟赶考前,必上楼焚香拜祖,取一册《朱子家训》默诵,以示不忘根本。
目前读书楼仅开放一楼,二楼因木梯陡窄被封闭。但透过门缝仍能看到一张未上漆的杉木书案,案头摆着何声灏手抄的《左传》残卷。我曾在闭馆前五分钟溜到侧窗,借夕阳余光瞥见卷尾小楷:“夜读至此,蚊虫扰,以艾草熏之,竟得清凉。”那一刻,仿佛百年前的灯火就在眼前晃动。
去年深秋,我独自坐在读书楼外的石阶上,风吹过百年银杏,叶片落在青瓦上发出清脆的“嗒嗒”声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何家留给后人的不只是雕梁画栋,而是一种“把日子过慢”的底气。当别的园林在争奇斗艳时,读书楼用一墙之隔告诉我们:**真正的奢华,是留一方静地给灵魂喘气。**

根据扬州文旅集团2023年报,何园全年游客约187万人次,但读书楼平均停留时长仅2.3分钟,不足全园均值的四分之一。或许下次去,你可以试着待满十分钟——当人群散去,你会听见木梁深处传来细微的“吱呀”声,那是百年前的书页在回应你的凝视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