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看上去是白色,其实是由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七种颜色混合而成。当这些光线穿过大气层时,**波长较短的蓝光被空气分子散射得最多**,于是从四面八方进入我们的眼睛,天空就呈现出蓝色。

海水本身是无色的,但它会吸收红光、反射蓝光。当阳光照射到海面,蓝光被反射回天空,再被我们看见,于是大海也呈现出蓝色。若水中浮游生物多,颜色就会偏绿或偏红。
---日出日落时,阳光斜穿大气层,路径变长,**蓝光几乎被散射殆尽**,剩下的红光、橙光直达眼睛,于是天空呈现橙红色。这个现象叫“瑞利散射”,也是晚霞迷人的原因。
---火星大气稀薄,但尘埃富含氧化铁,颗粒比地球空气分子大得多,**散射红光多于蓝光**,于是火星白昼的天空呈橙粉色。若发生尘暴,颜色会更深。
---云层由水滴组成,尺寸远大于空气分子,**所有波长的光都被均匀散射**,没有哪一种颜色占上风,于是天空呈现灰白色。雨前云层更厚,颜色也更暗。
---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被地球磁场引导到两极,撞击高层大气中的氧和氮,**激发出绿色、红色、紫色的光**,这就是极光。极光的形状像飘带,颜色随高度变化。

飞机在万米高空,空气稀薄,散射蓝光的路径更短,**蓝光损失更少**,于是天空显得格外深蓝。若再升高到太空,天空将变成漆黑,因为没有空气散射光线。
---汽车尾气、工业排放的颗粒物尺寸介于空气分子与水滴之间,**散射所有颜色却又不均匀**,让天空蒙上一层灰纱,蓝色被稀释。PM2.5越高,天空越浑浊。
---人眼视野呈半球形,地平线四周低、中央高,**天空看起来像一个倒扣的碗**。加上云朵、日月星辰都在“碗”内移动,古人便产生了“天圆地方”的朴素宇宙观。
---散射、波长、分子这些概念对六岁孩子太抽象。我的经验是:先带他看肥皂泡,**让他发现薄膜也能把白光分成彩虹**;再告诉他空气就像无数小泡泡,把蓝光挑出来送给我们。孩子立刻懂了,还兴奋地说“空气在画画”。
下次孩子再问,不妨反问:“如果空气是草莓味的,天空会不会变粉色?”让好奇心继续飞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