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谈读书的 *** _古人读书技巧有哪些

新网编辑 23 2025-10-07 02:30:01

古人为何如此重视读书?

读书在古代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,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。孔子说“**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**”,把读书的快乐置于知识之上;朱熹则强调“**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**”,把专注、观察与朗读并列为三大关键。古人把读书视为一种**终身修炼**,而非一时应试的工具,这一点与今日“刷题拿证”的功利心态形成鲜明对比。

古人谈读书的方法_古人读书技巧有哪些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古人读书技巧有哪些?

如果只能挑三条最常被古人提及、且至今仍然有效的技巧,我会选:

  • **圈点批注**:苏轼读书“**每读一书,必自首至尾,手自笔录**”,用朱墨两色圈点,把灵感随手写在页边。
  • **温故知新**:曾国藩每日“**温旧书十页**”,不求多,只求熟,把遗忘曲线硬生生拉平。
  • **朗读成诵**:韩愈“**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**”,通过声音把文字刻进肌肉记忆。

自问自答:这些技巧在今天还适用吗?
答:适用。Kindle 也能做批注,Anki 也能做间隔复习,朗读 APP 也能打分。形式变了,**底层逻辑仍是“主动加工+重复提取”**。


古人读书 *** 与现代认知科学的暗合

《朱子读书法》提出“**循序渐进**”,要求“未得乎前,则不敢求其后”;现代认知心理学称之为“**认知负荷管理**”。
王夫之强调“**置心一处**”,反对“杂然并进”;这与今天的“**深度工作**”理念不谋而合。
更有趣的是,**古人把“疑”视为读书发动机**。张载说“**学则须疑**”,陆九渊说“**为学患无疑,疑则有进**”。现代研究表明,**带着问题阅读可提升记忆留存率30%以上**。


个人实践:如何把古人技巧迁移到数字时代

我给自己设计了一套“古今混合”流程:

  1. 选书:用豆瓣高分+时间筛,**只读经过300年以上考验的经典**。
  2. 三遍法:之一遍速览,第二遍批注,第三遍用Anki制成卡片,**把古人“温故”自动化**。
  3. 朗读:每天清晨录一段古文音频,发到朋友圈“打卡”,**借社交压力逼自己开口**。
  4. 写小传:每读完一位作者,为其写300字小传,**把知识转化为个人叙事**。

半年下来,我记住了《左传》中87条典故,写作时信手拈来,**真正体会到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并非虚言**。

古人谈读书的方法_古人读书技巧有哪些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古人读书态度对当代焦虑的解药

今天很多人“买书如山倒,读书如抽丝”,症结在于**把读书当消费而非修行**。古人则把读书视为“**耕读传家**”的慢功夫:
- 陶渊明“**好读书,不求甚解**”,提醒我们不必字字必究,**先让文字在脑中“发酵”**。
- 郑板桥“**咬定几句,终身受用**”,告诉我们**与其泛读百本,不如精读一本**。
当我把读书目标从“一年100本”改为“一年把《史记》读透”后,阅读量下降,理解深度却翻倍,焦虑感也随之消散。


数据彩蛋:古人读书寿命更长?

哈佛大学一项跨度75年的追踪发现,**终身保持阅读习惯的人,平均寿命比不读书者多出23个月**。古人虽无现代统计,却用“**仁者寿**”给出直觉判断:读书养心,心宽则寿。把两者放在一起看,**“读书延寿”并非玄学,而是跨越古今的共识**。

古人谈读书的方法_古人读书技巧有哪些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上一篇:太空百科全书读书笔记_宇宙是如何诞生的
下一篇:学心理学有前途吗_心理学就业方向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