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BR是英文“To Be Read”的缩写,直译为“待读”。在中文语境里,它通常被昵称为“想读书单”或“待读清单”。当你看到某位博主晒出一张“本月TBR”,其实就是在展示他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读完的书。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,却隐藏着一套被全球书虫反复验证的阅读管理 *** 。

很多人买书如山倒,读书如抽丝,根本原因不是没时间,而是缺乏筛选机制。TBR读书计划的核心价值,正是把“想读”变成“已读”的桥梁。
把家里、Kindle、微信读书里所有未读的书列成一张表,用Excel或Notion都行。关键字段只有三列:书名、类型、兴趣指数(1-5分)。兴趣指数低于3的直接归档,别心疼,它们大概率一年都不会被翻开。
常见周期有月度TBR、季度TBR和主题TBR(例如“五一假期TBR”)。我的个人经验是:新手从月度开始,进阶玩家可以尝试“3+1”模式——3本严肃阅读+1本随时可放弃的轻松读物,降低心理压力。
问自己三个问题:
把书按照场景标签(地铁/床头/咖啡馆)和情绪标签(治愈/烧脑/爽文)重新分类,你会发现组合方式瞬间变多。

每月最后一天,把未读完的书打回候选池,并写下未完成的原因。连续两次被淘汰的书基本可以二手出掉,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同步减负。
在微博或豆瓣建立“#2024TBR打卡#”话题,公开承诺“本月读不完《百年孤独》就发100元红包”。人类对损失的厌恶远超收益,这一招亲测有效。
用Notion模板记录每本书的开始与结束日期,自动生成平均阅读速度和类型偏好雷达图。半年后你会惊讶地发现:原以为更爱科幻,其实70%时间献给了历史。
误区一:把TBR当军令状
去年我列了12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月度TBR,结果读到第三本就抑郁了。后来调整为“一年读完陀氏全集”,反而顺利收官。弹性比刚性更重要。
误区二:只选“应该读”而非“想读”
《国富论》躺在我的TBR里整整18个月,直到换成《小狗钱钱》,三天读完还做了思维导图。兴趣是更好的效率工具。

误区三:忽略载体差异
同样是《三体》,纸质版在家吃灰,有声书却在跑步时听完。别把阅读形式神圣化,能读完的就是好形式。
2023年,我用A5活页本做了一个“52格TBR计划”:每格代表一周,提前把当周要读的书名写在便利贴上。规则只有两条:
最终完成48本,红叉率22%。有趣的是,红叉最多的三本书都是超过600页的学术专著,这直接影响了2024年的选书策略:超过500页的书必须拆分成上下两册分别进入TBR。
当你真正理解TBR不是任务清单,而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实验,就不会再纠结“读不完怎么办”。毕竟,连博尔赫斯都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,而TBR,不过是你亲手绘制的那张通往天堂的地图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