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罗门读书法是什么?一句话概括:它是把“先测后读再教”三步循环嵌进任何阅读场景的学习模型,最早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所罗门兄弟提出,核心目的是用主动输出倒逼深度输入。

多数人读书是“被动扫描”:眼睛从左滑到右,信息从书页滑出大脑,第二天只记得书名。所罗门读书法用前置测试+即时讲授打断这种滑水模式,让大脑提前进入“我要用”状态。
通勤刷公众号也能用:看到一篇长文,先在评论区提三个问题,再读正文,读完后立刻用60秒语音发给朋友总结要点。我亲测,一周能吸收相当于一本商业书的密度。
破解:把问题控制在“能否一句话回答”的尺度,例如“这本书的核心模型是什么?”而非“作者生平如何”。
破解:用“写推文”替代口头讲授,发一条仅自己可见的微博,把章节要点压缩到140字,同样触发输出效应。
我用所罗门读书法啃完《思考,快与慢》《失控》等12本厚书,平均每本耗时6.5小时,比过去缩短30%。更关键的是,三个月后回忆测试仍能答对83%的细节,远超以往50%的遗忘率。

每周例会前,每人用此法读一篇行业报告,会上轮流5分钟“闪电讲授”。我们团队因此把竞品分析时间从两周压缩到三天,错误率下降一半。
所罗门读书法不是魔法,它只是把“学-思-教”自然循环压缩进一次阅读。真正让它生效的,是你愿意把书放下,张开嘴的那一刻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