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儿童发烧怎么办?**
先量体温,38.5℃以下以物理降温为主,38.5℃以上可服退烧药,同时观察精神状态。
---
### 一、先判断:真发烧还是假发烧?
很多家长一摸孩子额头烫就慌了。
**自问:体温计读数≥37.3℃才算发烧?**
答:对,但需区分测量部位:
- 腋温≥37.3℃
- 耳温≥38℃
- 肛温≥38℃
若只是运动后或穿太多导致的一过性升温,先松衣散热再复测。
---
### 二、退烧药多久吃一次?剂量怎么算?
**自问:退烧药多久吃一次才安全?**
答:
- 对乙酰氨基酚:间隔≥4小时,24小时≤4次
- 布洛芬:间隔≥6小时,24小时≤3次
**亮点:两种药不可交替混用,除非医生明确指示。**
剂量按体重而非年龄:
- 对乙酰氨基酚每次10–15 mg/kg
- 布洛芬每次5–10 mg/kg
用自带量杯,拒绝“估摸”。
---
### 三、物理降温怎么做才有效?
**冰袋、酒精擦浴都过时了?**
答:是的。
**正确做法:**
1. 室温保持24–26℃,别捂汗。
2. 温水(32–34℃)擦拭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,避开胸口。
3. 多补液:母乳、口服补液盐、稀释果汁均可。
**个人观点:孩子若手脚冰凉,说明处于体温上升期,此时不宜擦浴,先保暖末梢。**
---
### 四、何时必须去医院?
出现以下任一情况,立即就医:
- 月龄<3个月,体温≥38℃
- 持续高热>24小时,退烧药无效
- 抽搐、意识模糊、呼吸急促
- 皮肤瘀点、前囟门凸起
**数据:2023年《中华儿科杂志》统计,因延误就医导致热性惊厥继发住院的患儿中,68%是家长误判“再观察”。**
---
### 五、退烧药以外的护理细节
- **饮食**:半流质为主,如粥、面汤,避免高糖饮料。
- **衣物**:纯棉单层,比大人少一件,利于散热。
- **监测**:每1–2小时测一次体温,记录曲线,就医时带上。
**独家见解:夜间体温往往更高,提前设闹钟补喂一次水,可减少高热惊厥风险。**
---
### 六、常见误区一次说清
- **误区1:烧退了病就好了**
退烧只是缓解症状,感染未控制会反复。
- **误区2:抗生素能退烧**
抗生素针对细菌,对病毒无效,滥用反而伤肠道。
- **误区3:打针比吃药快**
肌肉注射退热药(如安乃近)已淘汰,易致粒细胞减少。
---
### 七、家长情绪管理同样重要
孩子发烧时,家长焦虑值飙升。
**自问:如何让自己冷静?**
答:
1. 先完成体温测量、喂药、补液三步曲。
2. 把就医标准贴在冰箱门,逐项核对。
3. 与伴侣轮流值班,避免疲劳决策。
**个人观点:家长稳,孩子才稳。一次慌乱喂药过量,比发烧本身更危险。**
---
### 八、退烧后48小时仍需警惕
体温正常不代表痊愈。
**重点:退烧后48小时内,若出现嗜睡、拒食、皮疹,需二次就医。**
**数据:追踪500例流感患儿发现,12%在退烧后第2天出现心肌酶升高,提示潜在心肌炎。**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