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小外孙突然变得“话少”了?
答案:多数时候,**“话少”并不是冷漠,而是情绪词汇尚未成熟**。三到六岁的孩子,大脑语言中枢还在高速发育,他们更擅长用动作、表情、甚至“捣乱”来传递情绪。
我外孙小满上周把一整盒拼图倒进鱼缸,表面看是淘气,其实是在说:“我今天在早教班被抢玩具了,心里堵得慌。”当我蹲下来问他:“你是不是觉得委屈,却不知道怎么讲?”他立刻红了眼眶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**孩子不是没情绪,而是缺一座翻译情绪的桥**。
---
识别小外孙的“情绪暗号”
1. 身体语言比嘴巴更早泄密
- **脚尖内扣**:紧张或害怕
- **频繁揉耳朵**:想逃避当前场景
- **突然咬指甲**:焦虑值飙升
把这些动作记录下来,你会发现规律:小满每次去外婆家前都会咬指甲,因为那里有一只爱叫的大狗。提前带他远远看狗、喂零食,指甲就完好无损了。
2. 用“选择题”代替“问答题”
“你怎么了?”——孩子答不上来。
换成:“你现在像小火车头那样生气,还是像泄气的气球那样难过?”
**选择题把抽象情绪具象化**,小满会指着绘本里的“泄气气球”,我就知道该先安抚,再谈道理。
---
三步搭建“情绪翻译桥”
Step1 先给情绪命名,再给情绪找座位
我会把小满的情绪比作客人:“生气先生来敲门了,我们请他坐在沙发上,还是带他出去跑一圈?”
**命名让情绪从洪水变成可以管理的水流**。
Step2 用“我信息”代替“你指责”
错误示范:“你又发脾气!”
正确示范:“我看到你皱眉、跺脚,我担心你会伤到自己。”
**“我信息”降低对抗**,小满更愿意告诉我:“我怕拼图太难,拼不好。”
Step3 共同制定“情绪出口”清单
- 撕废纸
- 对着窗外大喊“啊——”
- 用蜡笔把情绪涂成黑色龙卷风
把清单贴在冰箱上,**让孩子拥有选择权,情绪才有出口**。
---
当小外孙“情绪决堤”时,大人该怎么做?
黄金90秒原则
心理学研究指出,**孩子情绪峰值通常持续90秒**,只要不被二次 *** ,就会自然回落。
我亲测有效:小满倒地大哭时,我只做三件事——蹲下来、张开手、轻声数“1、2、3……”数到60,哭声就降调了。
事后复盘,而不是当场说教
等眼泪干了,再一起画“情绪地图”:
- 触发点:积木倒了
- 情绪颜色:红色
- 下次可以怎么做:先深呼吸三次,再请大人帮忙
**复盘让孩子感到“我被理解了”,而不是“我被批评了”**。
---
把情感表达变成日常仪式
“今日心情骰子”
用纸箱做六面骰子,分别画:开心、惊讶、担心、生气、伤心、累。
晚饭后全家轮流掷骰子,讲述当天对应情绪的小故事。
**小满之一次掷到“担心”时,小声说:“我怕妈妈加班太晚。”**那一刻,我知道仪式起效了。
“情绪储蓄罐”
每表达一次真实情绪,就往罐子里放一颗彩虹糖。
罐子满的那天,全家一起去公园野餐。
**把情感表达变成可积累、可庆祝的事,孩子自然乐此不疲**。
---
个人观点:别把“乖”当成更高赞美
我们这一代人常被夸“乖”,代价是学会了把委屈咽进肚子。
如今面对小外孙,我更愿意对他说:“你可以不乖,但要真。”
**一个敢表达愤怒的孩子,才懂得捍卫边界;一个敢表达悲伤的孩子,才拥有修复自我的力量**。
当他学会对抢玩具的伙伴说:“我不喜欢你这样,请还给我”,这比考一百分更让我骄傲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