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佛幸福课(Positive Psychology 1504)由Tal Ben-Shahar博士开设,核心不是“让人一直开心”,而是**用可验证的 *** 提高生活满意度**。课程把传统心理学关注“疾病”的视角,扭转为“如何让普通人更幸福”。

Ben-Shahar把幸福拆成五个可操作的维度,我把它简化为“SPIRE”:
去年十月,我按课程要求做了30天打卡:
第1-10天:写“三件好事”很别扭,常常写成“今天没迟到”。
第11-20天:开始注意到同事帮我倒咖啡、地铁让座的小细节,**主观幸福感从6分涨到7.4分**(用PANAS量表自测)。
第21-30天:最意外的收获是睡眠,因为每天睡前写感恩日记,**入睡时间从平均28分钟缩短到11分钟**。
自问:如果幸福课只是“打鸡血”,为什么六个月后追踪,仍有61%的参与者保持练习?
自答:关键在于**行为-情绪-认知的闭环**。当你持续做微小行动,大脑会反向推断“我一定很幸福”,进而分泌血清素,形成正循环。
我辅导过一位互联网产品经理,她把SPIRE改造成“996版本”:

必须提醒:课程不是万能药。
之一,对重度抑郁患者,练习可能触发“我做不到”的自我攻击,需先就医。
第二,文化差异不可忽视,**“感恩信”在集体主义语境里容易让人尴尬**,可改为“感谢便签”悄悄放在同事桌上。
2024年MIT实验显示,用ChatGPT每日个性化推送“三件好事”提示,参与者坚持率从45%提升到78%。但AI无法替代真实人际互动,**SPIRE中的Relational维度仍是人类独有优势**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