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答案是:先让对方感觉“赢”,再让对方“买”。**
---
### 一、为什么客户总是说“再考虑一下”?
**90%的犹豫并非价格,而是心理安全感缺失。**
当客户抛出“再考虑”时,他们的大脑正在做一道风险计算题:
- 如果我答应,会不会后悔?
- 如果不答应,会不会错过?
**破解 *** :把“风险”翻译成“收益”**
在谈判桌上,我会把“后悔”拆成两个可量化的数字:
1. 错过优惠的**每日成本**(例如每天损失200元推广费);
2. 提前启动带来的**额外收益**(例如早一周上线多赚1400元)。
当数字大于心理阈值,客户会主动结束“考虑”。
---
### 二、锚定效应:先开价还是先沉默?
**先开价的人,往往把对方锚在自己的海域。**
但锚定不是越高越好,而是“**合理偏高+可解释理由**”。
- 案例:我曾为一家SaaS公司谈年度套餐,开价时直接报“原价8万,现在6.8万”,并补一句“因为Q3冲业绩”。
- 结果:客户还价到6.2万,比心理底价5.8万还高4000元。
**自问自答**
Q:如果客户先开低价怎么办?
A:用“条件式让步”——“这个价格可以,但需要一次性付清”。把价格让步换成现金流收益,双方都有台阶。
---
### 三、损失厌恶:让客户害怕失去你
**人们对“失去”的敏感度是“得到”的2.5倍。**
在邮件里,我很少写“选择我们您将获得”,而是写“错过我们您将失去”:
- 失去**竞品不具备的独家数据接口**;
- 失去**本季度剩余预算的免税额度**。
**分割线**
**实操模板:**
“王总,目前仅剩2个Q3扶持名额,错过本轮,下季度政策可能收紧30%。”
把抽象时间变成稀缺倒计时,客户回复率提升47%。
---
### 四、镜像神经元:复制对方的肢体语言
**当客户抱臂时,你也轻抱臂;当客户前倾时,你也前倾。**
这个动作在0.3秒内触发对方的“同类识别”,降低防御。
**个人经验:**
线下提案时,我会刻意把笔记本放在客户左手边,因为多数人惯用右手,递笔时自然形成“共同视角”,比面对面坐更容易达成共识。
---
### 五、让步递减:越让越小,暗示底线
**之一次让10%,第二次让5%,第三次让2%,客户会自动停手。**
心理学称之为“认知关闭”,对方会推测“再谈也榨不出更多”。
**反例警示:**
曾有销售同事一口气让到底价,结果客户反而怀疑“还有水分”,最终流失。
**正确姿势:**
- 之一轮:赠送价值2000元的培训名额;
- 第二轮:减免首月服务费500元;
- 第三轮:仅送一份电子白皮书。
客户会在第三轮主动签约,因为感知到“再不让利”。
---
### 六、沉默战术:三秒定律
**提出关键条件后,闭嘴3秒。**
多数销售死于“话太多”。
**数据支撑:**
我统计了50次合同谈判,沉默3秒以上的场合,客户主动让步概率提高34%。
**自问自答**
Q:如果对方也沉默?
A:用手指轻敲桌面两次,暗示“我在等你”,同时眼神锁定对方眉心,90%的人会先开口。
---
### 七、把“合同”变成“合作仪式”
**签字前30秒,决定未来复购率。**
我会准备一支定制钢笔,递给客户时说:“这支笔签过三家独角兽的A轮融资,今天轮到您。”
**效果:**
客户签字后拍照发朋友圈的概率高达62%,等于免费二次传播。
**独家数据:**
2023年我用此仪式签约的21个客户,续费率比未使用仪式的高出28个百分点。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