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教育心理学把课堂搬进实验室,又把实验室搬回课堂。它关注的不只是“孩子考多少分”,而是“孩子为什么想学”。动机、情绪、认知风格,这三条主线在天津师范大学、天津教科院的多项田野调查中被反复验证。简单说,它研究的是:当津城孩子面对海量的作业与兴趣班时,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。

自问:我家孩子中了几条?如果全中,别急着加补习班,先回到心理起点。
2023年秋季,河西区某小学与天津师大心理部合作,把五年级两个班作为对照组。
A班沿用传统奖惩;B班引入自我决定理论:自主、胜任、联结三要素。
B班作业提交率从78%升至94%,数学期末平均分提高9.3分;A班无显著变化。更意外的是,B班学生在家主动阅读时长翻倍。结论:当自主感被激活,分数只是副产品。
兴趣是火花,动力是引擎。天津教育心理学提醒:火花易灭,引擎需燃料。

自问:我给孩子报钢琴课,是因为他爱旋律,还是我怕他输在起跑线?
答:如果答案偏向后者,孩子会把钢琴与“被控制”绑定,热情三个月就蒸发。
大脑对“完成”极度敏感,每切一次片,就触发一次多巴胺微奖励。
南开区一项跟踪显示,给同学讲题的孩子,三个月后该科成绩平均提升12%。教是更好的学,因为“被需要”激活了深层动机。
“我很烦”比“我不想学”更具体。当情绪被命名,前额叶皮层重新上线,冲动降低。
天津某重点中学的刘老师分享:以前我花80%时间管理纪律,现在用80%时间设计“选择”。
例如:语文作业可选“写诗、拍短片、做手账”。选择=自主感,纪律问题自然下降。

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已在实验室用脑电反馈提升注意力,但教育心理学专家认为:
技术只能放大本就存在的动机。如果孩子内心抗拒,再精准的脑波训练也会失效。因此,未来十年,“人机协同”的关键仍是理解孩子为何想学。
2024年4月,我们回收了1126份有效问卷,发现:
差距越大,孩子越难把学习视为自己的事。下一次考试后,不妨先问“你为自己哪一步感到骄傲?”这个问题,比“考了多少分”更能预测下一次进步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