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同学把“难”归结为实验设计,我却觉得是选题与框架的错位。选题太大,文献浩如烟海;选题太小,又找不到足够样本。自问:有没有一条折中路线?答:把热点理论放进本土小场景,比如将“社会认同理论”搬进高校二手书交易群。

底层放经典理论,中层放近三年中文核心,顶层放两篇英文顶刊。这样既显示深度,又避免被导师说“全是老外”。个人经验:把顶刊的讨论部分翻译成表格,横向比较争议点,一眼就能找到研究空白。
本科阶段拿不到fMRI,但可以用双组前后测设计。例如研究“正念冥想对手机依赖的影响”,招募两个宿舍,一组每天冥想十分钟,另一组照常刷机,两周后比较SAS量表得分。关键在控制混杂变量:统一手机品牌、统一课程表。
导师最烦“本研究丰富了文献”这类空话。我习惯用一段失败经历做引子:“预实验时,冥想组一名被试因游戏更新中断,提示我们未来需加入动机访谈。”这样既承认局限,又给出改进方向。
APA第7版对图表标题有细微调整,提前设置好样式能省一晚熬夜。至于降重,把被动语态改主动、把长句拆成短句,再用“同义替换+语序调整”双保险,知网查重率能从18%降到7%。
爬取知网近半年405篇本科论文摘要,发现“错失恐惧”出现42次,“AI聊天”出现38次,而“疫情”已跌至第9位。这意味着选题必须紧跟技术场景,而非继续啃老话题。

打印前用朗读模式检查一遍,耳朵比眼睛更容易发现错别字。论文提交那天,带一包润喉糖给答辩老师,细节决定印象分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