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拿到“读书征文”四个字,之一反应是写给老师、评委或主办方。但**真正决定文章命运的,是与你一样热爱阅读却尚未翻开这本书的同龄人**。只有当他们读完后产生“我也想立刻借这本书”的冲动,征文才算成功。因此,写作前请先在心里画一张“读者画像”:他可能对主题陌生,却渴望被故事击中;他时间有限,却愿意为好文字停留。

官方文件里常写“主题鲜明”,但**我更愿意把它翻译成“像钩子一样勾人”**。例如《追风筝的人》征文,与其写“读《追风筝的人》有感”,不如直接抛出“如果道歉太晚,风筝还能飞回来吗?”——疑问句式天然带流量。
编辑每天要看上百篇稿子,**前五行没出现冲突或悬念,基本就被pass**。可以写“我在二手书店翻到一本缺页的旧书,却在扉页看到前任店主的 *** 留言”,也可以写“母亲把这本书压在我18岁蛋糕底下,说是比红包更贵重的成年礼”。
与其苦思冥想,不如做一道填空题:
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____,因为____。如果早十年读到,我会____。而现在,我决定____。”
把四个空填完,**骨架自然浮现**。接下来要做的,只是用细节把骨架喂饱血肉。
去年我指导一名学生写《活着》征文,她没有按常规写“福贵的一生”,而是虚构了**“2063年的自己给2023年的自己写信”**,信中质问:“你忘了福贵失去所有亲人后仍牵着老牛耕地的清晨吗?”这种时空对话让评委当场拍板一等奖。**当所有人都在复述情节时,结构创新就是更大的差异化**。

根据2023年“全国中学生读书征文大赛”公布的300篇获奖作品统计:
这些数据指向同一个结论:**评委想看的不是书,是你借书重新雕刻自己生活的刀法**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