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把“躲”简单等同于“害怕”,其实它背后可能藏着羞耻、愤怒、悲伤、甚至爱意。真正需要分辨的是:对方在躲什么?躲谁?用什么方式躲?

Q: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?
A:不一定。对方可能在处理自己的议题,比如自卑、创伤、或过度理想化你。
Q:要不要直接追问?
A:追问容易触发二次羞耻。可以先降低存在感,用“我注意到你刚刚离开了,如果你需要空间,我理解”传递安全感。
三年前,我每周五下午都“临时加班”,其实是躲在楼梯间哭。同事以为我高冷,其实我只是害怕被看见脆弱。直到一位领导把咖啡放在我旁边,轻声说“楼梯间风大”,我才意识到:原来被允许“不躲”也是一种治愈。
---1. 先给空间,再给选择
“我在这儿,等你准备好了再聊”比“你怎么了”更少压迫。
2. 用“我陈述”代替“你指责”
“我担心刚才的话题让你不舒服”比“你为什么走掉”更容易让人卸下盔甲。

3. 提供可撤退的社交场景
比如并肩走路、一起刷手机,降低面对面压力。
2023年《情绪神经科学》期刊对127名成年人的实验显示,当个体产生强烈躲藏冲动时,唾液皮质醇在7分钟内飙升至基线的2.7倍;若此时被强行打断,峰值持续时间延长40%。这意味着:允许“躲”反而缩短应激反应。
---别把“躲”一律视为拒绝,它有时是最后的自我保护。下一次当你看见有人仓皇转身,不妨在心里留一盏灯:也许他只是需要一段黑暗,才能重新走向光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