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案:因为我们在动笔之前,先给自己套上了“应该”的枷锁。

我曾在深夜的笔记本前坐了整整两小时,试图把胸口那股酸胀的感觉翻译成文字,结果只写出一句“今天有点难过”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**表达内心情感不是缺少词汇,而是缺少与自我对话的勇气**。我们害怕被看穿,更害怕看穿后的自己无人认领。
“我很孤独”是形容词,**“我把手机通讯录滑了三遍,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拨出去的号码”**是动作。动作里藏着温度,也藏着可被读者感知的细节。
心灵太抽象,身体很诚实。**当情感找不到出口,它会在身体上留下路标**。写情感时,先问自己:我的胃、我的指尖、我的后脑勺此刻是什么感觉?
去年冬天,我在北京南站错过最后一班高铁,站在冷风里给朋友发消息。我没有写“我很绝望”,而是写“风从羽绒服下摆钻进来,像有人把冰块按在我的尾椎骨上,每走一步,冰就往上化一寸”。朋友后来告诉我,她读到这句时,后背也跟着一凉。
我们总想把情感梳理成逻辑清晰的段落,但**真正的情绪常常是断裂的、跳跃的、不合语法的**。

可以写:
“今天。
电梯里。
香水味。
突然想哭。
不是香水。
是十六岁。”
这种写法看似破碎,却能让读者在缝隙里填入自己的十六岁。**留白比填满更有力量**。
当情感过于尖锐时,用第二人称拉开距离,反而更真实。
比如写失恋:
“你把他最后一条语音收藏了,每天睡前听一遍。听到第三十七遍时,你才发现他咳嗽的那声后面,其实还有一句‘晚安’,只是你当时没听见。”

这里的“你”既是我,也是每一个曾经把晚安听成再见的人。**人称的转换让私人体验获得了公共回声**。
再汹涌的情感也需要一个具体的落点,否则会变成泛滥的抒情。
我的锚点是一把蓝色折叠伞。父亲去世那天,我把它落在医院长椅上。后来每次下雨,我都会想起那把伞,想起伞骨上被我掰弯的那根铁丝。**一个物件,因为承载了无法言说的重量,而成为情感的坐标**。
问:读这段文字时,我的身体有反应吗?
答:如果读到某一句时,我的喉咙突然发紧,或者指尖微微发麻,那就是真的。
问:我敢不敢把这段文字发给最不信任的人?
答:如果不敢,说明还有一层伪装没撕掉。
问:十年后的我会嘲笑现在的自己吗?
答:如果会,那就再写一遍,直到连十年后的我也沉默。
表达是修饰,暴露是冒险。**真正的写作不是把情感翻译成文字,而是把文字翻译成情感**。当你写完一段文字,发现自己的心跳比开始时快了三拍,恭喜你,你刚刚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暴露。
而读者会在你的暴露里,认出他们一直不敢承认的自己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