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以为医生见惯了生死,情绪应该比普通人更“钝”。其实恰恰相反,**长期暴露在高风险、高责任、高期待的环境中**,医生的焦虑指数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。

根据《中国医师职业心理健康白皮书》的匿名问卷,**超过62%的医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困扰**,其中最常见的三种表现如下:
我在医院心理科做督导时,总结出一套“**五分钟自救流程**”,适合值班间隙快速使用:
用鼻子吸气四秒、屏息四秒、呼气四秒、停顿四秒,**循环五次即可把心率降10%左右**。值班室、电梯里都能悄悄完成。
当大脑冒出“如果这台手术失败我就完了”时,立刻在便签上写下:
最坏结果→发生概率→我能做的三步补救。把模糊恐惧拆成可量化数据,焦虑值会瞬间下降。
只拉三位绝对信任的同事,群规只有一条:**“不评判、不传话、24小时后自动清空聊天记录”**。情绪垃圾有了出口,就不会倒灌到家庭。

与其逼自己下班后跑五公里,不如把**深蹲和提踵**嵌进日常:每写完三份病历做20次深蹲,每台手术间隙做30次提踵。一个月下来,相当于多跑了一场半程马拉松。
我们鼓励医生每半年做一次心理量表,就像定期查血常规。**心理督导不是“有病”,而是“职业防护”**,和外科手套一样普通。
个人努力再强,也扛不住系统性压榨。以下三项改革,**任何一家二级以上医院都能在一季度内落地**:
在心理科门诊,我遇到一位心外科副教授,他说:“我能把别人的心脏缝得严丝合缝,却缝不好自己失眠的裂缝。”这句话让我意识到,**我们给医生的心理支持不是太多,而是太少**。
当社会把医生推上“白衣天使”的神坛时,也顺手抽走了他们作为“人”的脆弱资格。**真正的医疗进步,是让救人者先学会自救。**

下一次,当你看到医生在走廊里偷偷抹眼泪,请别拍照上传 *** ,递过去一张纸巾就好。那张纸巾的重量,可能决定他是否还能继续站在手术台前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