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站长在流量突然归零时才意识到“被K了”。其实搜索引擎早已给出提示,只是大多数人忽略了。我习惯把信号分为三级:

“快速”二字最容易让人冲动,我见过的最快翻车案例,就是站长一口气删了三千篇文章,结果权重从降到零。正确顺序应该是:
打开Search Console,把流量曲线与算法更新日历叠加,90%的降权都能在时间轴上找到对应节点。例如去年12月那次“有用内容更新”,我负责的旅游站恰好在更新后第三天暴跌,立刻锁定是AI拼凑文章惹的祸。
把Google或百度的质量指南打印出来,逐条打钩。重点看:
去年接手一个被K的教育站,整站只剩一条首页记录。我的做法分三步:
停止一切更新与外链,让搜索引擎重新评估抓取频率。这期间只做一件事——建立问题清单,把每个URL的违规细节写进Excel。

删除低质量栏目,合并重复主题,保留的页面全部人工重写首段与标题。外链方面,拒绝掉87%的垃圾域名,剩下的用301把权重集中到核心页面。
每天只发一篇2000字以上的深度稿,同步提交索引API。第三周开始出现“site域名”恢复内页的迹象,第四周品牌词回到前五,整站流量回升到被K前的72%。
问:同样是被K,差距在哪?
答:执行力与耐心。我见过最快的站只用了18天,秘诀是“一次改到位”,而不是今天改标题、明天调内链,搜索引擎最忌讳反复无常。
问:要不要换域名重来?
答:除非品牌本身不值钱,否则老域名的历史信任度仍是金矿。我测试过同内容换新域,三个月才爬到原来的一半流量,老域名修复成功概率反而更高。
每次降权都是一次体检。我现在每季度都会做一次“自我K站演练”:随机抽10%的页面,用第三方工具模拟算法打分,低于80分的立即整改。这种“自虐式”优化,让站点在过去两年里再没出现大幅波动。

数据不会说谎,上周刚跑完一轮演练,平均内容得分从78提到91,次日长尾词流量涨了14%。搜索引擎奖励的从来不是完美,而是持续进化的能力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