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数人把“说服”误解成“推销”,于是开场就亮底牌,结果对方立刻竖起心理防线。 **真正的说服是让对方自己把门打开,而不是你破门而入。** 自问:当有人对我说“你应该”时,我之一反应是什么? 自答:抗拒。 所以,之一步不是“说”,而是“拆墙”。

我曾帮一家健身房做话术优化,把“年卡三千”改成“每天不到一杯咖啡的钱”,成交率从17%跳到41%。 **锚点不是价格,而是心理参照系。** 自问:怎样找到对方最熟悉的参照? 自答:提前五分钟翻他的朋友圈,看他晒什么——星巴克、孩子、宠物,都能成为锚。
与其争辩,不如提问。 “您一直强调健康重要,却抽不出二十分钟运动,这两件事怎么同时成立?” **当对方必须解释自己的行为,说服就已经完成一半。** 我的个人习惯是留三秒沉默,让尴尬发酵,多数人会在第四秒给出承诺。
人脑对数字的记忆力只有对情节的七分之一。 把“节省30%电费”改写成“去年冬天,张阿姨把省下的电费给孙子买了台Switch,孩子现在天天催她关灯省电”。 **情节越具体,画面感越强,前额叶就越容易放行。** 我常用的结构:
当对方嘴角向下0.2秒又恢复,说明内心在说“不”。 此时立刻补一句:“当然,如果您担心时间,我们可以先做两周试用。” **把对方的潜意识异议翻译成语言,再提前化解,是高级说服者的分水岭。**
单独用“只剩最后两个名额”已经失效,必须叠加“上周刚有位王医生也选了这款”。 **稀缺让人怕失去,从众让人怕落单,两者同时出现,理性系统直接宕机。** 我在医疗行业的A/B测试里,双引擎话术把转化率抬高了2.8倍。

上个月我用同一套框架帮朋友谈下了原本咬死不降价的房东,只因为我先问了一句:“如果三个月后房价真的跌了,您会不会更焦虑?” **更好的说服,是让对方的未来自己说服现在的他。**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