雾,是天空写给大地的情书,也是摄影师最捉摸不透的模特。它能让熟悉的街景瞬间变成水墨画,也能把普通的山头变成仙境。可真正端起相机时,很多人却一脸懵:雾天怎么拍照好看?雾景摄影技巧到底有哪些?别急,我把自己踩过的坑、捡过的宝,一股脑儿掏给你。

雾的本质是悬浮在近地面的小水滴,它像一块巨型柔光板,把硬邦邦的阳光打散,也把杂乱的背景“擦除”。**当景深被压缩成几层剪影,主体就像被聚光灯照亮的舞台剧演员**,哪怕只是村口一棵歪脖子树,也能演出大片感。
很多人问我:“雾天用自动挡行不行?”——行,但只能拍出朋友圈点赞个位数的“还行”。
ISO:100-400,再高雾里的噪点会像雪花屏。
光圈:f/5.6-f/8,既保证景深,又避免小光圈衍射导致画质下降。
快门:1/60s以上,雾在流动,太慢会糊成牛奶。
自动白平衡会把雾“洗白”,失去层次。我常用阴天模式+300K色温偏移,让雾带一点暖调,像老电影里的回忆杀。
找一片近处的树叶或栏杆做前景,开大光圈虚化,**雾就成了天然的渐变镜**,从实到虚的过渡比任何后期插件都自然。

公路、铁轨、栈道……任何汇聚线都能在雾里变成“时空隧道”。蹲下低角度拍,**让消失点落在画面三分之一处**,强迫症看了都说舒服。
雾的好处是“删繁就简”。一棵孤树、一座凉亭,甚至一个撑伞的背影,**只要周围留足空白,情绪就溢出来了**。记住:留白不是空白,是给想象留座位。
去年深秋,我在重庆郊外遇到一片被雾吞噬的烂尾楼。按常规思路,这地方只能拍恐怖片,但我带了70-200mm长焦。
之一步:爬对面山坡,用200mm端压缩空间,让雾把楼群“分层”,**前面两栋清晰,后面几栋只剩轮廓**。
第二步:等阳光从云缝漏出来,测光点对准最亮的雾,楼体自然变成剪影。
第三步:后期只拉了一点对比度,**保留雾的灰阶过渡**,朋友圈直接有人问:“这是游戏CG?”
别急着换相机,我测试了三十多款APP,这三款在雾天最出片:

Q:雾太浓,画面一片死白怎么办?
A:别急着回家。等风,等太阳,哪怕只撕开一条缝,**侧逆光下的雾会像流动的金沙**,比晴天更动人。
Q:后期把雾P浓一点行不行?
A:行,但别用高斯模糊。我试过用50%透明度的笔刷在蒙版上轻扫,模拟真实雾的颗粒感,比一键滤镜高级十倍。
拍了十年雾,我发现它最迷人的地方不是“仙”,而是让快的东西慢下来。车流变成光带,行人变成墨迹,连心跳都缓了半拍。下次遇到雾,别急着按快门,先闭眼听一听——**雾在告诉你:世界本可以不那么着急**。
数据说,中国每年平均有60天适合拍雾,但大多数人只会在朋友圈发一句“好大的雾”。**你多按一次快门,就多赚了一天的人生彩蛋**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