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案:因为只关注音准节奏,却忽略了情绪路径。

我自己之一次进棚时, *** 人一句话点醒我:“你唱得都对,就是没故事。”后来我才发现,**录音棚的麦克风像显微镜,会把任何敷衍的情绪放大十倍**。想让作品动人,得先让情绪有方向。
我习惯用“三问法”给每首歌做情绪定位:
举个例子,《后来》里“你都如何回忆我”,我会把“你”替换成三年前失联的好友,动词选“蜷缩”,颜色是暗橘。这样开口时,声音自然带着潮湿的质感。
悲伤时让小腹微收,气流变细,声带边缘震动,会出现沙哑的“哭腔”;喜悦时把横膈膜撑满,气流像喷泉,声音会自带亮度。
把“再见”唱成“z-ai-j-ian”,舌尖在齿间多停留半拍,就有了欲言又止的哽咽;把“喜欢”唱成“h-uan”,把“h”的气声拖长,就有了偷偷告白的羞涩。

离麦克风20厘米时,声音像站在舞台中央,适合宣泄;5厘米时,呼吸声被收录,像贴着耳朵说悄悄话,适合脆弱段落。我录《山海》时,副歌往后退半步,副歌前冲半步,整首歌就有了“推开-拥抱”的层次。
别急着修音,先裸听三遍,标记出起鸡皮疙瘩的片段。这些地方往往音准不完美,但情绪饱满。**保留它们,把其余部分修到90%精准,反而更动人**。
我还会在句尾加0.3秒空白,让情绪有落地的空间;在副歌前降1dB,让爆发更有冲击力。
有人为了表现悲伤故意压喉,结果像哮喘;有人为了表现力量硬顶高音,结果像警报器。**技巧是船,情绪是河,船要顺着河流的方向,而不是让河流迁就船**。
录到一半情绪断层时,我会做三件事:

去年我给一位客户录《漠河舞厅》,她始终唱不出“大雪如何衰老”的苍凉。我让她把羽绒服反穿,关掉暖气,对着空杯子哈气。第三遍时,她声音里出现了冰碴子般的裂纹,那遍我们直接留用。后来这首歌在网易云评论破万,更高赞是“听到她声音里的雪落在心里”。**设备会撒谎,身体不会**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