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前,我在课堂提问时,总有一半学生低头沉默。那一刻,我意识到:不是他们“不会”,而是我“不懂”。带着“怎样让学生愿意学”的疑问,我报名了教育心理学培训。课程结束,我把笔记整理成这篇心得,希望给同样困惑的老师一点启发。

培训之一天,导师抛出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PPT塞满文字,学生反而记不住?”答案藏在认知负荷里。
我回校后把一次函数拆成“情境故事→图像→公式”三页PPT,测试平均分从68提到82。那一刻,我之一次感到心理学不是玄学,而是“提分利器”。
班里有位女生,数学总考40分,口头禅是“我天生笨”。培训中我学到:成败经验比表扬更能塑造自我效能。
于是我设计“阶梯任务”:
我悟到:教师不是“给答案”,而是“给赢的体验”。

导师用一张倒U型曲线告诉我:过高或过低的焦虑都会抑制记忆。
我尝试把45分钟切成三段:
实施后,打瞌睡的人数从每节8人降到2人,学生说“像坐过山车,但终点是知识”。
过去我批改作业只写“重做”,学生抵触。培训里我学到:先肯定具体亮点,再给改进建议,最后鼓励。
例如:

“你的作图步骤很清晰(亮点),如果坐标轴再标单位就更规范(建议),继续这样细致,下次可以当范例(鼓励)。”
一个月后,主动订正作业的比例从30%升到71%。我意识到:学生不是怕批评,而是怕“被否定”。
培训尾声,导师问:“学生离开学校后,还能用你教的 *** 解决新问题吗?”
我开始在每单元末尾加“元认知提问”:
期末问卷显示,73%学生能举出生活例子解释函数,而去年仅41%。原来,教育的终点是“忘记具体知识后,留下的思维方式”。
培训结束那天,我在笔记本写下:“当我用心理学视角看学生,他们不再是‘分数’,而是‘正在成长的大脑’。”未来,我想把脑科学最新研究做成“教师微报”,每月发群里,让学习成为同事间的共同语言。毕竟,教师先成为终身学习者,教室才会变成终身学习场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