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初学者把读书卡写成“缩印版教材”,结果复习时依旧找不到重点。我的做法是:一张卡片只回答一个核心问题,例如“欧拉公式在复数域的几何意义是什么”。这样,卡片就能像乐高积木一样,随时抽出、组合、重组,而不是一堵密不透风的墙。

以下是我读《数学百科全书》第卷“代数拓扑”条目时做的真实卡片,供你直接套用:
【卡片编号】AT-07
【概念钩子】基本群π₁像给空间贴“洞的标签”,洞越大标签越复杂。
【定理速写】Van Kampen定理:若X=U∪V,U、V、U∩V道路连通,则π₁(X)是π₁(U)与π₁(V)在π₁(U∩V)上的融合积。
【反例仓库】取X=8字形,U、V分别为左右两个圆,U∩V={一点},此时π₁(X)=Z*Z,证明“两个圆粘一点”确实产生自由积。
【类比迁移】与群论的自由积章节对照阅读,发现拓扑空间也能“生成”代数结构。
【未解疑问】若U∩V不道路连通,定理如何修正?作者提示需改用广群,但广群定义未给出。
把百科全书的目录拍下来,打印成A3纸,用荧光笔标出你最陌生的三级标题。每个标题自动变成一个待回答的问题,例如“什么是K-理论中的Bott周期性”。
我用Obsidian建一个“Math-Encyclopedia”库,卡片文件名即“概念钩子”,正文用Markdown列表。好处是双链功能会自动提示“哪些卡片引用了Van Kampen定理”,形成知识图谱。
误区一:过度追求美观。有人把卡片做成手账,结果一小时写两张。我的底线是“字迹可认、符号不丢”,其余交给数字备份。
误区二:只抄结论不抄动机。数学定理的“为什么想出来”比“怎么证明”更重要。我会在卡片底部留一行“作者伏笔”,记录原文中“为了推广XXX,我们引入YYY”这类过渡句。

当卡片积累到张以上,我会做两件事:
1. 随机洗牌:每周抽五张不相关的卡片,强迫自己想一个能把它们串起来的新命题。
2. 逆向出题:把卡片里的反例改写成“请构造一个空间使某定理失效”,一个月后回看,常能发现可投稿的缺口。
去年我就是用“8字形基本群”这张卡片,逆向思考“若交点不止一个,融合积结构如何变化”,结果在《Top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》发了一篇小短文。
读书卡不是博物馆,而是工作台。每半年我会把“未解疑问”栏超过三行的卡片挑出来,集中火力读最新论文,然后把答案贴在原卡片背面。久而久之,百科全书就被我“升级”成了私人研究手册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