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豆瓣读书圈,“爱读书的陈小二”几乎成了“高质量书评”的代名词。可很多人不知道,他最初用的笔名其实是“陈二狗”。为什么要改?陈小二在一次直播里半开玩笑地说:“二狗太接地气,我怕读者以为我只配写土味文学。”于是,他借用了《武林外传》里“盗圣”白展堂的别名“陈小二”,既保留了草根气息,又多了一丝狡黠的江湖味。

陈小二出生在山东潍坊的一个教师家庭。父亲规定他每周必须读完一本“硬书”,《悲惨世界》《战争与和平》这类砖头书成了他的童年阴影。他回忆:“那时候最羡慕邻居家的孩子能看《哆啦A梦》,我却抱着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啃得泪流满面。”
转折发生在北大中文系。别人刷绩点,他刷图书馆。别人按书单借书,他专挑“没人翻的旧书”。“冷门书就像被遗弃的猫,只要你肯弯腰,它就跟你回家。”这段经历让他练就了“沙里淘金”的本事,也奠定了他后来书评的独特视角——专挑被低估的作品。
2021年,他推荐了绝版书《夜航船》,第二天孔夫子旧书网价格从30元飙到300元。网友戏称“陈小二手是股市庄家”。他却在公众号回应:“不是我让书涨价,是出版社终于发现这些书原来能赚钱。”
他的选书标准有三条:
2023年,有人扒出陈小二的书架上有《5小时读懂中国史》这类快餐书,质疑他“装精英”。他干脆发视频直播烧书:“**书没有高低,只有适不适合。**你让程序员下班读《资治通鉴》原文,不如给他《半小时漫画中国史》。”这场风波反而让他涨粉十万。

他公开过自己的“变态”读法:同一本书买三本,一本划线,一本剪贴,一本裸读。比如《追忆似水年华》,他读了四遍,之一遍记情节,第二遍标美食描写,第三遍统计“普鲁斯特写了多少次玛德莱娜小蛋糕”,第四遍用Excel分析“斯万之恋”的时间线。“读厚再读薄,才是真读。”
陈小二最近在B站试水“3分钟说透一本书”。之一期《如何用<金瓶梅>理解当代婚姻》播放量破百万。他透露下一步想拍“冷门神作”系列,比如用《叫魂》解读“热搜谣言”,用《奶酪与蛆虫》分析“ *** 暴力”。“读书不是逃避现实,是给现实装一个透视镜。”
有人问:“陈小二会不会哪天不读书了?”他答:“除非哪天人类发明‘记忆面包’,吃下去就能自动吸收知识。不过真到那天,我可能会改行卖面包。”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