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父母在深夜收到老师发来的“今天孩子上课走神”的消息时,都会疑惑:小孩为什么突然情绪低落?其实,触发点往往藏在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。

当孩子闷头不语时,直接问“你怎么了”往往换来沉默。我的经验是:先描述观察到的行为,再邀请孩子补充细节。
示例对话:
“我注意到你刚才把画本撕了(行为),是不是画得不满意时特别难受?(情绪猜测)想不想告诉我发生了什么?”
在客厅角落放一个小帐篷,贴上孩子喜欢的星星贴纸,约定好:“当你想一个人待着时,可以带着‘情绪通行证’进去,爸爸妈妈不会打扰。”
关键点:安全屋不是惩罚,而是赋予孩子掌控感——“我有权利选择什么时候开口”。
孩子哭诉“同桌不和我玩”时,比起说“别在意”,不如一起列清单:

“别哭了,给你买冰淇淋”——这会让孩子形成错误关联:负面情绪=获得奖励。更好的做法是,当孩子平静下来后,用“情绪积分”兑换非物质奖励,比如“攒够三次主动表达情绪,周末一起去露营”。
有些创伤(如被高年级勒索)需要专业介入。当孩子出现以下信号时,建议联系学校心理老师:
去年我接手一个案例:7岁的乐乐突然抗拒洗澡,家长以为是叛逆。通过沙盘游戏发现,她在游泳馆被教练按头呛水,产生了创伤性回避。家长调整方案:
1. 暂停游泳课,改用游戏水枪重建对水的信任
2. 洗澡时播放乐乐更爱的《海底小纵队》音频
3. 三个月后,乐乐主动要求参加亲子皮划艇活动
孩子的情绪像一座冰山,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。那些突然爆发的眼泪、摔门的巨响,其实是他们在说:“我需要被看见,但不知道怎么表达。”真正的引导,是蹲下来,用孩子的视角重新看世界——你会发现,所谓的“无理取闹”,不过是他们笨拙的求救信号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