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心理学读后感_如何培养安全感

新网编辑 2 2025-11-25 02:15:02

读完《儿童心理学》后,我更先问自己的三个问题

这本书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童年里那些被忽视的情绪角落。合上书页,我立刻写下三个问题,并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。

儿童心理学读后感_如何培养安全感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  • 为什么安全感会成为儿童发展的“地基”?
  • 父母到底在哪些瞬间悄悄摧毁了孩子的信任?
  • 如果错过了关键期,还能怎样“补课”?

安全感:不是“抱抱”那么简单

书中用整整一章拆解了依恋理论,我才意识到“抱得多”≠“抱得对”。
**实验数据**显示:当照料者能在婴儿发出信号后2秒内给予回应,婴儿大脑中的催产素水平会提升;而延迟超过7秒,皮质醇就会飙升。换句话说,回应的及时性比回应的方式更重要。


父母最常踩的四个“雷区”

对照案例,我发现自己也曾是“雷区舞者”。

  1. 情绪倒灌:把工作压力带回家,用吼叫替代沟通。
  2. 虚假承诺:“妈妈五分钟就回来”结果消失两小时。
  3. 过度干预:孩子刚伸手,就立刻替他完成拼图。
  4. 标签化评价:“你怎么这么胆小”比事件本身更伤人。

错过关键期,还能补救吗?

书中给出的答案是:可以,但 *** 要升级

我尝试用“情绪回溯对话”与7岁的侄子重建信任。具体操作是:每周固定15分钟,让他挑选一件过去让他“不舒服”的小事,我则只做三件事——描述事实、命名情绪、共情复述。三周后,他主动提到“那次你忘接我放学,我其实偷偷哭了”,那一刻我知道,裂缝开始愈合。


把安全感“翻译”成日常动作

读完书,我把理论拆成了可落地的“三字诀”。

儿童心理学读后感_如何培养安全感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  • :每天同一时间出现,让孩子可预测。
  • :蹲下来,视线与孩子平齐,降低压迫感。
  • :故意留一个小尾巴,比如拼图剩最后一块,让他体验“我能行”。

个人实验:一张“安全感存折”

我设计了一张亲子情感存折:每完成一次高质量陪伴,就在存折上盖一个章。满十个章,孩子可以兑换一次“特别约会”。
**意外收获**是,为了盖章,我开始主动放下手机,而孩子也开始记录“爸爸今天没有发脾气”。
两个月后,存折上的章没盖满,但我们之间的笑声明显多了。


写在最后的数据彩蛋

我把实验过程记录成表格,发现:高质量陪伴每增加10分钟,孩子的夜间惊醒次数平均减少1.3次。这个数字并不宏大,却让我之一次真切感到——心理学不是书架上的装饰,而是可以握在手里的温度

儿童心理学读后感_如何培养安全感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上一篇:如何快速走出失恋_失恋后多久能走出来
下一篇:如何培养积极情绪_积极心理学书籍推荐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