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完《恐龙百科》后,我更先被“小行星撞击说”震撼。书中描述: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向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,瞬间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十亿颗广岛 *** 。撞击产生的尘埃遮蔽阳光,全球气温骤降,光合作用中断,食物链崩溃。

自问:为什么这一假说被广泛接受?
自答:因为全球地层中同一时期的铱元素异常增高,而铱在地壳中稀少、在小行星中丰富;再加上撞击坑的地质年代与恐龙灭绝时间高度吻合。
书中另一派观点让我眼前一亮——印度德干高原的超级火山持续喷发。岩浆覆盖面积相当于整个法国,释放的二氧化硫形成 *** 气溶胶,反射阳光导致“火山冬天”。
个人见解:小行星撞击可能是“最后一击”,而火山活动早已让生态系统千疮百孔。就像一个人先患慢性病,再遭遇车祸,真正的死因是多重打击。
《恐龙百科》用数据说话:白垩纪末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是今天的3倍,但撞击后的“冲击冬天”却让全球降温10℃以上。这种极端温差让恒温的恐龙难以适应。
自问:为什么鳄鱼、乌龟却幸存?
自答:它们能冬眠、食性杂,且体型较小,能量需求低。恐龙庞大的身躯反而成了致命负担。

书中提到,白垩纪晚期海平面下降约100米,浅海生态系统(恐龙重要觅食地)大面积干涸。以鸭嘴龙为例,其主食的蕨类植物因湿地减少而灭绝,连锁反应导致植食恐龙崩溃,进而波及肉食恐龙。
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:白垩纪末期被子植物(开花植物)爆发式扩散,取代了裸子植物。书中指出,部分恐龙可能因无法消化新植物中的单宁酸而慢性中毒。这解释了为何植食恐龙化石中常见骨骼病变。
恐龙灭绝后,化石记录显示哺乳动物体型在100万年内增大了100倍。但《恐龙百科》提醒我:早在灭绝前,原始哺乳动物已占据夜行、树栖等生态位,恐龙幼崽可能长期被其捕食。这种“温水煮青蛙”式的压力,或许削弱了恐龙的种群恢复能力。
合上书,我倾向于认为恐龙灭绝是“黑天鹅事件”:小行星撞击是偶然,但生态系统长期积累的脆弱性让灭绝成为必然。就像今天的地球——气候变暖、物种入侵、栖息地破碎化,我们是否也在重演白垩纪末期的剧本?
数据补充:2023年《自然》期刊研究指出,现代物种灭绝速度已超自然背景速率1000倍,而恐龙灭绝前的生物多样性下降持续了约100万年。相比之下,人类仅用500年就制造了同等规模的生态危机。
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